在信阳学院的晨曦中,四段不同的勤工助学故事如同四重奏的乐章,交织成一曲动人的青春交响诗。国旗台前挺拔的身影,电脑屏幕前专注的目光,宿舍楼里忙碌的脚步,采访现场认真地记录——这些看似平凡的勤工助学岗位,却成为这些信院学子生命中最闪亮的成长印记。
第一章:国旗下的誓言
每天清晨6点15分,当贤山还笼罩在薄雾中,信阳学院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已经在外语楼旁列队完毕。墨绿色的制服在晨光中格外醒目,挺拔的身姿如同校园里最坚韧的青松。这支队伍中,有个来自贫困家庭的男孩李烁,他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获得了生活补助,却在护卫国旗的过程中收获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。
作为国旗护卫队的副队长,李烁同学承担着每周和重大节假日的升旗任务。从国旗的折叠、保管到升降旗仪式的每一个细节,都需要严格把控。他们日复一日地在田径场上训练:军姿一站就是半小时,正步一练就是上百次,展旗动作反复打磨到肌肉记忆。汗水浸透了制服,脚底磨出了茧子,但他没有喊苦喊累。因为他都知道,每一次升旗不仅是一项任务,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。在新生入学期间,他还要协助开展新生军训工作,为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每当学校举办国防教育活动时,他也总是主动请缨,组织人员并维持秩序。这份工作带给他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补助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感和使命感,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坚守。

第二章:键盘上的青春
在信阳学院芳草园文化工作室的灯光下,赵佳溪同学正在电脑前专注地编辑着推文。三年前刚加入时的生涩还历历在目,那些被退回重改的排版、反复推敲的文案,都成了她成长的阶梯。三年来,她系统掌握了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微信视频号等主流平台的运营策略与后台管理;熟练运用135编辑器等工具进行专业图文排版与视觉设计;具备短视频策划、脚本撰写、拍摄及后期剪辑能力等。在三年工作中,她参与多项重要工作,如:协助运营的“信阳学院学工君”公众号粉丝量从三万余人增长至将近五万人,策划的“四季穿搭”“毕业照”
系列推文阅读量累计破2万,协助完成“辅导员大赛”大型活动的全程摄影报道并获好评,这些成果都是勤工助学在铸人方面使她能力精进的有力证明。
如今作为部长的她,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创作,还要带领新成员一起进步。运动会的即时报道、毕业季的温情推送……每一篇推文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刻。她常说:“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做新媒体,而是在记录信阳学院的每一份感动。”勤工助学的补贴减轻了她的经济压力,但更大的收获是那份被认可的成就感和服务师生的快乐。

第三章:宿舍楼里的守护者
推开寝教楼管理中心办公室的门,李岩开始了她作为公寓办勤工助学负责人的日常工作。第一次接触学校查寝表的数据录入工作时,密密麻麻的宿舍号和学生信息让她倍感压力。为了确保工作无误,录入学校查寝表的数据时,她养成了“三核对”的工作习惯;每周例行查寝时,她成长为从最初的紧张到如今能温和地提醒“安全无小事”;整理公寓办物资时,她仔细认真,将物资按照使用频率分类存放,设计了清晰的领用登记表……这些都让她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,逐渐实现自我价值。协助策划公寓文化节时,从版面布局到色彩搭配,从文案撰写到素材收集,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。她在网上查阅大量案例,向美术专业的同学请教技巧,最终用手绘插图与简洁文字完成了作品。而检查寝室楼展报的过程同样重要,每周她都会穿梭在各楼层,核对海报内容是否完整、张贴是否规范。当看到自己布置的展报吸引同学驻足观看,那份成就感远比想象中强烈。这段勤工助学的经历,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她通往成长的大门。让她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,在沟通中学会了换位思考,在服务中收获了真诚与信任。那些在公寓里度过的时光,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回忆,更是她未来走向社会的宝贵财富。

第四章:编辑部的追光者
在信阳学院芳草园文化工作室里,张宇馨每天与文字和排版打交道。作为勤工助学岗位的一员,她协助负责校园公众号的推文的编辑。从最初连排版都手忙脚乱的新手,到后来能独立完成推文采编的骨干,张宇馨在一次次“再来一次”中不断成长。
第一次撰写活动推文时,她反复修改了七八遍仍不满意。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,她学会了用专业眼光审视每一个标点、每一处留白。为了写出更贴近师生的文案,她养成了记录校园生活灵感的习惯,从讲座采访到节日策划,每一篇推送都让我感受到“被看见”的力量。当她的第一篇活动推文《“趣味”运动,就是现在!》获得上千阅读量时,她明白了所谓“熟练”,不过是无数个“再来一次”的积累。
张宇馨不仅要完成采编任务,还要统筹选题、审核稿件、培训新人。运动会期间的紧急推送、临时活动的现场报道,这些挑战让她快速成长。最让她自豪的是,她整理的“避坑指南”帮助新成员少走了很多弯路。在这个岗位上,她收获的不仅是勤工助学酬金,更是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的快乐。勤工助学让她明白,成长就藏在每一次用心的服务中。

尾声:共同的成长乐章
三种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,四种不同的成长故事,却有着相同的奋斗底色。在这里,他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资助,更实现了能力上的自强和精神上的自立。国旗台前的坚守让他们懂得信仰的力量,电脑前的创作让他们体会传播的快乐,宿舍楼里的服务让他们明白责任的意义。
这些勤工助学的经历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作性质,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成长课堂。它教会我们: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索取,而在于奉献;成长的意义不在于获得,而在于付出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无论我们走向何方,这段勤工助学的经历都将是他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,永远激励他们在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彩。